今年43岁的陈喜是城步苗族自治县兰蓉乡新寨村村民,从17岁时就独自一人在广东、福建等地打拼。1995年,陈喜在广东深圳一家机械厂工作时,由于操作失误,导致右手中间三指被机械从根截断,他积攒多年的血汗钱全部付了医药费,生活回到了原点。2001年,陈喜又患了一场大病,他奔波于省内各大医院,病情才得以控制,但是这一场大病让他留下了后遗症,手脚时常发抖,喉咙也不能正常发音,给他的工作、生活带了极大的不便,从那以后,他便回到老家耕种一亩三分地。
2014年,陈喜一家因病被识别为村里的精准贫困户。自从评上贫困户后,医疗政策从慢性病到大病救助,扶贫政策释放的红利给他的家庭减轻了一定的经济压力。“感谢政府、感谢党,感谢如今的好政策”,陈喜满怀知足和感激地说。面对如此好的政策,无数个夜深人静时候,他失眠了,他不甘心塌实地去做一个贫困户,他该怎么办?身体不好不能外出务工,在家能发展什么产业?他不断思考着自己的将来。
陈喜在采摘苗乡梨
经过考察,陈喜发现兰蓉的气候、土质都比较适合苗乡梨的生长。于是,他说干就干,首先在自家的地里试种,经过几年的精心管理,小小的树上终于结出了果实。但小打小闹终究成不了气候,不但没什么经济效益,还费时费力。有了一定技术储备的陈喜决定扩大种植规模,只是,挡在面前的有两大难题,一是投资比较大,手头缺资金;二是要有一个稳定的销路和保底价。经过深思熟虑后,他下定决心,要一个一个地“拿”下摆在面前的困难。同时,兰蓉乡党委、政府也看到了陈喜的想法和担忧,为了帮助陈喜尽快脱贫致富,镇政府为陈喜提供了产业帮扶小额信贷,解决了资金上的难题,同时积极做好苗乡梨的宣传与推广,为全乡苗乡梨种植户不断拓宽销售渠道。
陈喜在查看苗乡梨长势
有了政策的帮扶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,陈喜信心更足了,他承包附近村民土地近150亩,专心开展苗乡梨种植。他变得比往日更加勤奋,有着一定苗乡梨种植经验的他对苗乡梨的生长习性非常了解,总结出苗乡梨种植靠的是一个“勤”字,要勤动脑、勤动手、勤观察、勤请教。陈喜带领他聘请的本地农民工,不分昼夜地奋战在田间地头。有时,晚上遇上大风大雨天气,他拿着电筒,冒着大雨,一条一条地清沟排涝,呵护树苗。无数个清晨,无数夜晚,他第一个走进种植基地,最后一个离开。
有付出就有收获。2017年,陈喜种植的150亩苗乡梨,年产量达10万斤,产值达50多万元。
陈喜有一颗火热的心。虽说自己已经脱了贫,但处处还是想着未脱贫的人。在他需要聘请人工时,首先想到的是本村贫困户,尽量多地帮助贫困户。新寨村村民段秋兰就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,2017年小儿子的出生加上父母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,夫妇俩便不再外出打工,段秋兰在陈喜的劝说下便来到合作社打工,在照顾了家人的同时,每个月还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。目前,陈喜的合作社已聘请了15名村民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0名。
陈喜聘请贫困户一起收获苗乡梨
陈喜说到,今年苗乡梨长势喜人,目前早期品种摘果有2万斤,通过电商、零售已获利8万余元,能有今天,要感谢党的好政策,感谢乡村两级干部给他的指导和帮助。
谈到梦想和打算,他的梦想很简单,也很朴实。因为大家都是乡里乡亲,我脱贫了也希望别人脱贫,不希望我们这个地方永远穷下去。如今,他带动周边贫困户一起种植苗乡梨,帮助他们解决种苗、技术、销售问题,带动他们共同致富。虽然,他的梦想很简单,但我们坚信,他靠着勤劳的双手,质朴的情怀,明天一定会更好!
中国社会扶贫网 | 扶贫媒体端